![]()
鸮是猫头鹰,卣是一种酒器,而“鸮卣”合起来理解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山西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商代鸮卣(如左图所示),1957年出土于石楼县二郎坡村,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以盖为首,以器为身,器盖与器身子母扣接,有四足,盖上有一捉手。整件器物圆润敦实,雄浑大气,凛然威武又不失可爱。2011年,曾有网友将鸮卣的照片传至网络,因其造型酷似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而被众多网友所喜爱,被评为2011最萌的文物。所以,这件商代鸮卣不仅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宝之一,也是社会认知度最高的文物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猫头鹰是一种不吉祥的鸟类。所谓“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猫头鹰的降临被视为一种不吉之兆。《说文解字》也将其解释为“不孝鸟也”,其原因是猫头鹰经常将猎物整个吞下,然后将不能吸收的皮毛、骨头等杂物混成团状吐出。古人遂认为其为“食母之鸟”。汉朝人有在五月初五用它的肉做汤喝的习惯,其目的是要把这不祥之物捕杀殆尽。 然而再往前追溯,商周时期的中国人对鸮还是很喜爱的。这可以从虽占总数不多但比较集中于商周时期的鸮造型青铜器上反映出来。《周礼·鬯人》中有“庙用修”的记载,“修同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可见,卣是一件集实用与礼制于一身的器物。商代青铜卣有很多做成鸮形,而已见的鸮卣又多做成这种两鸮背立的形状。 还有学者认为,猫头鹰是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的主要图腾崇拜。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的各种动物器型中数量最多。当时的人们经常在黑暗中遭受野兽的攻击,而猫头鹰在黑暗中可以像雄鹰一样轻易捕捉到食物,自然而然就获得了人类的崇拜。很显然,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希望猫头鹰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而这种图腾文化的影响一直到商周时期依然浓烈。红山文化的先民属于古华北人,即世居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部族,还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南部地区。鸮卣的出土地石楼县二郎坡村,正好处在红山文化所影响的地域带。 (责任编辑:admin) |
10月13日,色彩无锡2018无锡油画展在凤凰艺都 美术馆隆重开幕,...
日前,永恒的丰碑2018盐城红色文物保护公益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
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展演板块的新创剧目,由苏州芭...
沉寂已久的艺术品交流、拍卖,在无锡上演。一场主题为臻品荟...
为期5天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昨日闭...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昨晚给南京观众带来一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