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新闻 >

古意心声——冯超的艺术世界

时间:2017-01-04 17:5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由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观象美术馆承办,南京十竹斋、香港集古斋、山东天承艺术中心、雅昌艺术网、山东省凝远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协办的
    由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观象美术馆承办,南京十竹斋、香港集古斋、山东天承艺术中心、雅昌艺术网、山东省凝远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协办的“修屿问道——冯超绘画艺术展”,将于1月7日下午3:30在山东观象美术馆(济南市共青团路1号山东省文物总店4楼)开幕。
 
圣域
元成宗大德五年的秋天,赵孟頫在儒雅惬意的江南,悠然地为老友高克恭作《秋林平远图》,在跋中自写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即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赵承旨一语道破了中国画的核心与真谛。
自此以后,古意便成为了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的重要标准,它即是绘画创作的尺标,又是解读古画的钥匙,影响了后世中国画发展的路径方向与品评的格调趣味。时至今日,如何面对古意,尊崇传统,即是中国画所面临的一个时代问题,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画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代实力派青年人物画家冯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作品古意盎然,格调高雅脱俗,为赵松雪“古意说”的践行者,亦为新时期中国画创作的佼佼者。
 
仿宋千手观音
冯超,戎马出身,襟韵旷达,性情敦厚,颇有唐代“大李将军”的风范气度。自幼酷爱书画,即使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也不忘初心,痴迷于画道,先后求艺于山东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拜读于张江舟先生门下,俯伏案边,终日挥毫,研吮丹粉,朝临夕摹,痴迷于道释画的研究与创作。近年来,他遍游四疆,探幽访古,侘寂问禅,京城、沪上每有宋元真迹的古画展,都风驰电掣般疾足而致,坐卧观之,终日不离,犹如欧阳询之见索靖碑也。
 
观音像
线条是传统中国画的灵魂,也是冯超绘画艺术的精髓。在其绘画作品中,他严谨地使用狼毫勾线,轻起轻收,行笔劲峻,提按顿挫,一点一拂,皆合规矩法度,不坠近习,绰有古风。虚入虚出、曲折柔软的兰叶描,是他用笔用线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又综合运用多种古典描法,去表现道释人物的精神气骨,如罗汉、道人的五官、袒肉的垂臂,多用春蚕吐丝描,紧劲连绵,流畅细致,呈现了肌体的质感与弹性;木屐、念珠与禅杖等法器则常用铁线描,笔笔中锋,直线硬折,转笔处亦方硬有力,表现了木材、金属的硬朗质感与肌理;袈裟僧服则以兰叶描为主,杂以柳叶描、蚂蝗描、战笔描等多种描法,再融合书法笔法的提按顿挫,行笔快,变化多,粗壮者苍劲有力,精微者委婉柔丽,讲究线条间浓淡疏密的排比变化,再现了布麻材料的坚劲、厚重的质地,同时也酝酿出抑扬顿挫的节奏与韵律。冯超的奇踪逸笔,将传统的衣褶描法赋予了新的生命,以线传情,以线传意,显示了他对传统、对古意研究的精度与深度。
 
祥莲图
冯超道释人物的造型布置,立意绝俗,穷理尽性,人物精神气质脱略世间骨相,多写奇怪诡异之状,不坠俗习。罗汉深目大鼻,状貌古野,骨气伟岸,规模宏逸,颇有贯休遗风;释者淡然如枯木死灰,趺坐结跏,质野不媚,凛凛可畏;羽士仙风道骨,飘飘凌云,变态纵横,出乎风尘物表;高士多思致,坐作进退,向背俯仰,率有思致,堪谓李龙眠后身。这种瑰异神奇的怪诞造型,一方面来自于对古先圣贤道释图式严谨的考证研究,另一方面是画家多年潜心修行后发自肺腑的心声,是静悟禅思后对道释之学感悟与提升,正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
至于布色落墨,在约略浓淡间,则根据人物的动作态度,屈曲向背,分布远近,或用淡墨轻染、浓墨重涂,或以淡色渲染、重色烘托,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墨与色化,与线条的趋势走向相统一,共同构筑出物象的神韵气骨,酝酿出超越自然的力量。
无论谁看到了冯超腕下的罗汉、道人与方士,除了赏心悦目之外,都有叩击心灵的震撼。这种赏心悦目来自他下笔果敢,行笔流畅,收笔迅捷,绝无矫揉造作之态的高古笔法所传递出的淡淡古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卢楞伽、贯休屈铁盘丝般的铁线描与吴道子、武宗元行云流水般的莼菜条在交织与撞击中所迸发出的视觉张力。冯超绘画艺术的最撼人之处,来自他对道释之学深刻的顿悟瞻仰,从中倾诉他最真挚的心声,诚如古语所讲:“化机勃勃生灵异”,将其虔诚的立雪求道之情转化为腕下笔墨的大千世界,释者慈悲枯槁,与世淡泊,道人相貌清奇,纤尘不染,整体画面气脉贯通,浑然一体,充盈着禅机妙趣,筑造出震撼心灵的视觉饕餮。
在浮躁的今天,人人都在谈新,崇尚创新,人们为之趋之若鹜,媒体为之大肆鼓吹,大有万众追新之势。近年来新国画、新水墨、新工笔等概念的提出,就是整个社会崇新、拜新思潮在画坛的集中体现。岂不知,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中国画并不是愈新愈好、愈新愈佳,而是愈古愈新,愈古愈妙。
 
中国绘画史上,每次复古运动,都将中国画向前推进一大步,如文首提到的赵孟頫,力倡复古,首推“古意说”,引领了元四家的出现,创造了元代绘画的辉煌,奠定了元代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巅峰地位,直至今日,宋元仍是中国画不可攀越的一个高峰。明末董其昌,同样倡导复古,集古法之大成,自出机杼,影响了整个清代的绘画走向,陈洪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八大山人、石涛无不都是沿董氏的复古衣钵而加以发展。复古并不是简单的摹古,更不是泥古,而是从古代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为再次的崛起迸发积蓄能量,使前代的优秀风格再次复活,是返回原点之再出发,是中国画自我净化后的涅槃重生,是艺术家灵魂的洗礼与升华。复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冯超的绘画,不是笔笔求新、求异,而是笔笔求古、求意,在近来创作的蕃人礼佛、司马相如、蒙童求学、闺阁仕女等题材中,也可体味到类似的探求。他在筚路蓝缕的寻古中,与古人的片纸残墨白刃相接,贯颐奋戟,在艰辛苦涩的探古中,将传统经典煮弩为粮,穿荆度棘,完全按照传统的套路去修炼自己的功力与境界,犹如狮子搏象,不遗余力,从而在求古的过程中提高了修养,在无限的接近古贤巨匠对艺术探索的边缘,在较高的界面上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因此冯超的作品既带有从五代、宋元穿越而来的古意,又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与气息,在一片求新立异的氛围中,不求新反为新,与当代浮寄孤悬的“新水墨、新工笔”拉开了距离与层次。冯超对艺术的探寻看似逆时代而行,实则是在深悟传统基础上的顺风疾驰,显示了他不随波逐流,抱诚守真的魄力。
冯超目前,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虽然成绩斐然,但借古开今,化古为新之路迢迢、水长长,其仍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寂寞耕耘,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与成功。
 
 
 
岁次丙申处暑后三日杨宁记于济南灵鹫禅林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品鉴定教研室主任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