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下午,由OCAT和岭南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东隅酒店举行。该访谈录由巫鸿教授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是OCAT组织编辑的纪念OCAT创始人黄专教授的第二本出版物,将通过访谈呈现其学术活动,并映照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新书发布揭幕
黄专先生从20世纪80 年代起就积极参与了方兴伊始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在其后的30 年中撰写了大量艺术批评和理论文字,参与了多种书刊的编辑,策划了多个带有地标性的展览,缔造了新型的当代艺术机构。这些工作都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和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资料。他曾问道:“当代何以成史?”又曾著文论证“史料”在理解历史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这本访谈录希望提供的并非是私人的友情缅怀,而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特殊史料和素材。
这些访谈之所以具有这种史料意义,是因为它们通过对黄专先生的回忆,从参与者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近80位被访者的不同身份、经历、年龄和工作性质,使他们的口述涉及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多个维度。这些人包括与黄专先生长期交往的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设计师,与他合作建立当代美术机构和策划大型展览的企业家和馆长,也包括他的老朋友和老同学。
《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出版座谈会
本次出版座谈会将由巫鸿教授主持,并邀请历史学者、策展人、批评家以及艺术家,从多元的角度围绕当代艺术的实践与历史书写展开讨论。参加此次“《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出版座谈会”的与会嘉宾:OCAT理事会理事长、总馆馆长栾倩女士,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健军先生,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白榆女士,评论家、策划人费大为先生,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学术委员凯伦史密斯女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吕膨先生,艺术家尚扬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先生,艺术家舒群先生,艺术家、OCAT学术委员王广义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主编王明贤先生,深圳画院研究员严善錞先生,何香凝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乐正维女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先生,艺术家张晓刚先生,本书的执行编辑方立华和王景女士等。由于参加座谈会的嘉宾与黄专先生都有着种种过往的记忆,因此不仅仅介绍了此书的出版过程,也不单纯是在回忆和怀念,而更多的是思考黄专先生在当代艺术中的学术价值以如何继续他生前已经开展推进的学术工作。
OCAT理事会理事长、总馆馆长栾倩在谈起本书的出版过程时谈到:“巫鸿老师担任访谈录的主编,访谈录从采访到录音整理和编辑出版历经两年的时间,总共采访了78位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年龄和不同行业的朋友,全书最后达到85万字,这项工作非常的艰巨,大家可以想像因为有这么多朋友,大家工作也是非常繁忙,而且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但是在巫老师和杨老师的引领下,在特约编辑白榆老师和执行编辑方立华、王景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所有的困难都得到了克服,采访和编辑工作也是随之有序地进行,并且在今天得以顺利地出版。”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健军先生回忆了黄专先生与岭南出版社合作过的诸多出版项目,以及此书出版的意义:“访谈录从参与者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许多重要的事件和现象。这是一套极具史料价值的图书。希望《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是岭南美术出版社与当代艺术领域合作的一个阶段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如“纸上得来终不易,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此我谨代表岭南美术出版社深切怀念黄专先生。”
巫鸿教授谈及回忆不仅是对黄专个人情感的缅怀,也是一种知识的、历史的,也出于一种责任心。“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不光是一个缅怀的东西,由于黄专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人生经历,特殊的贡献,在于把很多条线条拧在一起,不是一个很直线性的,他又做历史、又做当代艺术批评,又和艺术家有很深的关系,又和机构有很深的关系,所以作为一种历史线索,有很特殊的身份,把很多材料凝聚在一起,所以我觉得78份对谈、回忆也帮助构造了一个很复杂、多元化的一个三维的历史。”
深圳画院研究员严善錞先生回忆了与黄专的相识和共事的过往,从1982年底相识后一起在写作方面的合作,“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批评家来说,只要是想自己进入历史,也就是说被后来人谈论,那么,就是多做,多写。光做不写,等于白做,光写不做,等于白写。黄专在OCT的这十多年,用他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这个‘历史’的真理。”
艺术家尚扬先生对黄专先生的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两篇文章《谁来赞助历史》和《当代何以成史》。 尚扬先生谈到:“78位被访谈者,实际上是他代表了今天中国文化界、当代艺术界对于今天这个时间进程最重要思考的,所以我想这本书意义不仅仅是关注黄专,而是以黄专作为契机大家在这里面书写这段历史。所以我觉得黄专是光荣的,黄专他自己用他毕生的精力和付出全力做的事情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文章里说他是勇毅的,非常勇敢、坚毅、果敢地做这个工作,所以今天用这个方式缅怀他,也对他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和文化所做的贡献来致敬!”
何香凝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乐正维女士回忆并介绍了黄专先生与何香凝美术馆、OCAT之间近20年间中重要的工作片段,在她看来:“对于何香凝美术馆而言,我想正因为有黄专先生使得美术馆走了一条区别于其他美术馆的道路,在这一点上讲,黄专先生是引领了一批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家、策展人和我们共同一起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我也觉得今天这个会议,今天的发布会以及这本书对于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他的思想,进一步传播是非常有意义的。”
艺术家张晓刚谈及与黄专先生生前的交往和感受时说:“黄专对我来讲不仅仅是批评家,也是个非常好的朋友。能够在精神上真正有一种共鸣的朋友。黄专走了真的非常心痛!看这个书很有感慨,《当代已然成史》,我当时看了想起来,觉得当时黄专在的时候讨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转眼之间,好像好多事情真的就成了‘历史’,我有一点点悲观,我觉得黄专走了好像把一种历史的东西给带走了。尤其是市场经济以来,像有黄专这样坚持某种价值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或者是大家隐蔽起来了。黄专一走感觉有一个东西,我觉得有点儿塌下去的感觉,这是很不好的感觉,但是我希望不应该这样,我希望这本书出来以后能够把黄专认定的某种价值继续延续下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先生谈到国际间学术交流的往事:“当你面对着英国和美国的专家问‘你们认为在世界上推动的当代艺术不是中国的当代艺术,那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是你们认为的中国当代艺术?’我觉得当时大家都没有拿出很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后来在黄专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他好像把这个责任放在自己身上了。”
艺术家舒群在和黄专先生的交往中体会到他在艰险的境遇中依然会传播“慈悲”,是他佛学方面的功力的体现,“这样的一种坚忍,这种毅力有功力在背后,佛学参悟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一种境界。而且当代哲学根本转向是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就是因为他们深入的精研了佛学之后让西学转向。我想说的是黄专有的时候深藏不露,看不见他的功力。”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先生从这本书的出版提出:“今天要缅怀一位学者、要整理他的史料的时候,我们有一种好像这是一个因为有了贡献的人才会这么做的感觉,其实不是的。在西方很多著作里边对一个很普通的人,只要他个人的生命历史的材料具有某种丰富性,一个人的历史,很普通的人,他都能够进入历史,都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研究非常有价值的对象。从这个意义来讲巫鸿先生主编这套书,机构做了这套书,的的确确在当代艺术研究中起到历史研究的尝试的意义,在未来会呈现出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主编王明贤先生回忆中谈及自90年代就开始搜集的美术史研究资料与黄专先生之间的交集和对自己的帮助。同时谈到对黄专先生的整体认识:“我觉得黄专一个是他对当代艺术史的建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中国80年代重要艺术家的学术梳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非官方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建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吕澎先生对黄专先生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坚持”,他说:“黄专坚持他的学术立场、坚持他的目标,并且在自己有限的资源的情况下,尽可能充分地实现的那些工作都非常非常有价值,非常有价值!后面我们多朝这个方向去做努力。我们的学术建设仍然非常非常薄弱,因为我们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这一点来说,黄专的坚持给我们更好的鼓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先生谈及和黄专先生的共同推进的事业时讲到:“巫鸿老师、黄专和我共同从2005年开始,现在每年还在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另外我们还一起筹划如何推进中国艺术史学的机构建设和教育建设的事情,我们曾经共同筹划过很多次如何在一些大学里,像北京大学能够建成有出版、讲座、图书馆这样的方法,在座很多位艺术家从08年开始就参与这样的一个事情。这个事情现在还在继续推进,出版方面特别是讲座方面,实际上在北京大学有一个叫“艺术与思想”的讲座就是黄专的意见,根据他写的报告和方案,由我们实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现在实际上还在做,只不过因为北京大学的讲座比较多,他是在很多讲座里边,但是有他自身的系列和逻辑。我们最希望做的事情是要在中国的综合性大学里面建立艺术史系,因为在世界上所有的综合性的大学里面都有很好的艺术史系,但是中国的综合性大学里面没有一个艺术史系,虽然黄专已经走了。我协助巫鸿老师把我们原来定的这个事情能走多远,尽量推多远。如果能推出最好告慰黄专,如果推不成我们的努力至少为后人奠定了一个台阶,这个事情已经不是一个假设,我们正在进行!”
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学术委员凯伦史密斯女士说:“我经常跟一些年轻的学生沟通,他们十年之前的事情都已经不是很清楚。所以有这样的书,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历史。并通过像黄老师真正有发言权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学者看到,希望以后这一本书应该要有英文版,因为外国人能够看到黄专这样水平的研究者写的文章机会确实是太少了。”
评论家、策划人费大为所认识的黄专是:“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他能够从他日常的现实当中脱开出来,拉开距离,用一个历史整体眼光去看这个日常现实,去提出他的一个立场,他的这种历史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去投入历史、去创造历史,到最后成为历史,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可歌可泣的一个事情。”
在每位与会的学者和艺术家的记忆和认识中黄专先生对学术立场的坚持,他为人的善良和正直都深深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也同时显现在大家未来持续推进的工作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