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南唐 李坡(传) 风竹图 2018年适逢宋代文人画家文同诞生一千周年,“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 由浙江省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学术研讨会”也于昨天(10月29日)举行。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卢勇认为,从绘画史角度看,中国墨竹画科的出现要远早于“湖州竹派”,但“湖州竹派”起始于北宋,因文同而开派立宗,却是十分明确的。“文同的‘湖州竹派’应以夏仲昭为殿军,其后虽繁花纷陈,各尽其姿,终无复‘湖州竹派’在中国墨竹画史上那一段别样的精彩。” 墨竹的源起 关于中国墨竹的起源之说大概有三种:第一种亦即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起于唐明皇李隆基,元张退公《墨竹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二说是起于吴道子,元李衎在《竹谱详录》中说:“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三说是起于五代时蜀国的李夫人,《图绘宝鉴》卷二记载:“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其他类似的说法还不少,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缺少实物佐证,传为南唐李颇的《风竹图》,也仍存在着争议。但从实物与文献的综合考察分析,墨竹起源于唐五代之间,应该是可信的。
至于墨竹画之创立系由“月影”、“日影”、“灯影”的启发,也多见于记录。北宋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说:“夫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影出矣。”元代李衎在《竹谱详录》序中记载金朝王庭筠画竹云:“黄华老人(王庭筠号)虽宗文,每灯下照竹枝模影写真。”南宋陈虞之亦云:“每见竹,折小枝,就日影视之,皆欲精到。”直到清代郑板桥自题画竹犹称:“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见依影写竹,不仅启发了墨竹画的生成,而且一直都是墨竹画家获取创作灵感的一种天然资源。涓流入海,代代相传,墨竹绘画成为中国文人画极为重要的一脉延至今日。并被赋予高风亮节、虚心上进、凌寒不凋高尚品格的象征。其若晋代王子猷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食无肉,使人瘦,居无竹,使人俗。”,中国文人寓情于物,张扬文化精神,将墨竹画推向了道德的高地和艺术的巅峰,在后来逐步形成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成为存世作品最多,水平也最高的一个品牌。
五代徐熙雪竹图轴 中国墨竹画科与文同的“湖州竹派”
从绘画史角度看,中国墨竹画科的出现要远早于“湖州竹派”,它与“湖州竹派”并非是一个完全重迭的概念。中国墨竹绘画虽“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但“湖州竹派”起始于北宋,因文同而开派立宗,却是十分明确的。
北宋 文同 墨竹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文同 墨竹图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宋史·文同传》记载:“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云:“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殁于陈州。”说明文同在赴任湖州途中去世,并没有到过湖州,但依旧例而被称“文湖州”。苏轼曾说:“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又说明文同本人并没有自命“湖州竹派”。但苏轼与文同是表兄弟,感情非常亲密,而且自谓“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见邓椿《画继》卷三);在元丰二年(1079)文同“知湖州”途中去世,苏轼即接任湖州知州事;又苏轼《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所以关于“湖州竹派”的命名出于苏轼,应该是比较合理和可信的。明代莲儒曾撰《湖州竹派》一卷,列叙文同以下画竹者二十五人,近代有人以之判定“湖州竹派”一词出自明代莲儒,并非允当。 所谓文同“湖州竹派”,有其独特的技与道的内涵,并非是一个可以泛化的概念,决不是历史上所有用墨画的竹子都能归纳为“湖州竹派”的,文同之前如此,文同之后亦如此。“墨竹”这种表现手法并非文同“原创”,但为什么在历史上,文同会被一致公认地推崇为“墨竹”绘画鼻祖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同“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的文化精神。宋代葛胜仲在《丹阳集》卷十三就说:“造物亭毒之妙,此君能发之;此君生植之妙,与可墨君能发之;与可墨君之妙,东坡诗文能发之。”,近人陈师曾也说:“至文湖州竹派,开元明之法门,当时东坡识其妙趣。”,无论苏轼是出于什么原因推崇文同和“湖州竹派”,客观上讲,“文同的竹,苏轼的文”是“湖州竹派”的本质核心。
元 李衎 竹谱详录 二是文同画竹的高超绘画表现技巧和艺术水平。正如元李衎在《竹谱详录》中所言:“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倘若文同画的墨竹,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绘画技巧上无以服众,那何来“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呢?因此,文同画竹的高超绘画技巧和风格也是我们判别是否“湖州竹派”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同的“湖州竹派”在绘画风格上一脉相承,相较明清时期则更注重观察和写生,表现手法上趋于严谨和工整,是道与技、形与神、文心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且宋元时期,长于画竹的“单科”大家辈出,这是明清之际所不及的。
南宋 扬补之 竹图 册页 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湖州竹派”之发展,既有继承,也有出新,绝非守成不变。北宋文同时期的“湖州竹派”就与元明时期多有不同,“湖州竹派”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面貌和精神气质,以及不断丰富的内涵,成就了“湖州竹派”在中国墨竹画史上的巅峰地位。
明代夏昶之后,并非没有人再去学习文同“湖州竹派”的画法,但在绘画水平上相去甚远,在作者和作品的规模上也不足以形成有时代影响力的派系,墨竹画的主导方向也转入了大写一路,失去了“湖州竹派”沉稳清雅的流派风格特征。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归入“湖州竹派”之列。因此在我看来,文同的“湖州竹派”应以夏仲昭为殿军,其后虽繁花纷陈,各尽其姿,终无复“湖州竹派”在中国墨竹画史上那一段别样的精彩。
元 管道昇 竹石图轴 纸 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时早期的文同“湖州竹派” 文同“湖州竹派”的兴起与北宋中国墨竹画科发展阶段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早期文同的“湖州竹派”与元、明时期就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宣和画谱》中的“墨竹叙论”与北宋文同及其“湖州竹派”的关系;二是文同墨竹的风格特点;三是苏轼与文同的“湖州竹派”,下面着重谈谈第一点: 北宋《宣和画谱·墨竹叙论》是中国墨竹画科最早、最权威,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文字记载。也是了解文同“湖州竹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础。但在近代研究墨竹画史的论著中,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五代徐熙雪竹图轴 中国墨竹画科与文同的“湖州竹派” 从绘画史角度看,中国墨竹画科的出现要远早于“湖州竹派”,它与“湖州竹派”并非是一个完全重迭的概念。中国墨竹绘画虽“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但“湖州竹派”起始于北宋,因文同而开派立宗,却是十分明确的。 (责任编辑:admin) |
10月13日,色彩无锡2018无锡油画展在凤凰艺都 美术馆隆重开幕,...
日前,永恒的丰碑2018盐城红色文物保护公益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
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展演板块的新创剧目,由苏州芭...
沉寂已久的艺术品交流、拍卖,在无锡上演。一场主题为臻品荟...
为期5天的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昨日闭...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昨晚给南京观众带来一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