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观点 >

重庆:考古发现三峡地区或曾属热带气候

时间:2018-11-11 21:21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中国 作者:admin 点击:
日前,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实验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重庆出土的中华苏门答腊兔等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进一步推测出上万年前三峡地区的气候类型。 重庆

日前,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实验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重庆出土的中华苏门答腊兔等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进一步推测出上万年前三峡地区的气候类型。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主任武仙竹介绍,考古团队历经5年时间对三峡丰都瓦啄嘴遗址出土的多种小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破译”了当地气候变迁的“密码”,为重庆曾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提供了实物证据。

 据介绍,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团队于2013年5月开始对丰都瓦啄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当时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经整理和研究,共收获11种小哺乳动物化石。而其中,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4厘米长的中华苏门答腊兔右下颌骨化石。

 据了解,中华苏门答腊兔属于最稀少的世界濒危动物之一,该类小哺乳动物长期生活在热带气候,此次出土的中华苏门答腊兔右下颌骨化石也是在亚洲范围内第二次发现该物种化石。

 武仙竹表示,中华苏门答腊兔化石的发现,为当地气候变迁提供了实物参考,而结合之前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出土的热带小褐菊头蝠骨骼,可推测出8万年前重庆的气候类型或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自中国宋代后气温逐渐走低,重庆的气候类型也开始演变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通过此次小哺乳动物的考古研究,逐步揭示了上万年来三峡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同时也为研究长江沿岸的生态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武仙竹说。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