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观点 >

主持丧礼时的孔子,为什么总是吃不饱?

时间:2018-11-08 20:04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中国 作者:admin 点击:
近日,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的先秦儒家哲学公开课讲稿首次集结成书出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授权摘发其中讲解《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部分。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

近日,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的“先秦儒家哲学”公开课讲稿首次集结成书出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授权摘发其中讲解《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部分。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他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索和效法。为什么孔子十五岁才立志求学?现代人三岁进幼儿园,六岁进小学,比孔子早多了,但那不是立志求学,而是被迫的。义务教育的英文就是compulsive,意思就是“被强迫的”,不去上学就违反法律。

现在我们看看孔子为什么立志求学。古代的乡村小孩,十五岁就没有学习的场所。孔子三岁的时候爸爸去世,妈妈带他回娘家,无依无靠,是标准的乡村小孩。父亲不在的孤儿是很可怜的,只能在每年农历十月农忙之后,在乡里大人物的祠堂,就像现在的民间图书馆,由那些有学问的长辈或是退休官员主教。

他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二:一是文化常识。如果是鲁国人,就要知道鲁国的祖先是周公的儿子;是齐国人,就要知道齐国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代。二是基本武艺。男生要练习射箭、驾马车,将来要保家卫国。十五岁以上的人,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学习的机会,因为他们将来要做官、服务百姓。孔子则是主动争取学习机会,突破自己生命的困境。

bywHGmROc2OYWACgrV5MTHUYHDqnhXoranJ37geJ.jpg

《论语译注》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他向老子学习丧礼的仪轨,曾经陪老子去送葬,结果发生日蚀,突然一片漆黑。当时规定晚上不能送葬,老子就让大家停下来等候,一个小时之后,太阳出来,又继续送葬。后来孔子成为礼仪专家。别忘了,再怎么伟大的思想家都需要维持生活。孔子做过五年的官,除此之外,就以助丧为业。古代主持丧礼是高级行业,需要专门的技术与能力。根据学生记载,老师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这表示孔子经常替别人办丧事,否则为何会到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而他又故意吃不饱,这不是很奇怪吗?古人的丧事办得特别隆重,一个人从去世到埋进土里,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非常繁琐,所以需要专家协助。尤其是贵族,有人过世马上找专家,孔子就是当时的第一号专家。孔子助丧时,要住在丧家两个星期左右,负责安排各种细节;学生是他的助手,在旁边跟着学习,才会记录下“老师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的状态。

学生怎么知道老师没吃饱?孔子身高一米九二,每餐至少吃四碗饭,替别人办丧事的时候,吃半碗饭就不吃了,为什么?心里难过!一般的礼仪师,第一个月恐怕心里难过,以后就习惯了,帮这么多人办丧事,不吃岂不是要挨饿?这种习惯很可怕。我母亲临终前进出加护病房多次,需要人推病床。有一次我们跟着推,和另一个病床交错而过,听到推床的护工彼此打招呼。“你今天推了几床?”“我比你厉害,多推了两床!”家属心急如焚,他们却在计算工作量。然而,他们也是平凡人,靠这些工作维生,如果同家属一样愁眉苦脸、心里哀戚,活得下去吗?如果没有内在心灵的修炼,不可能有同理心。而孔子不一样,他不管办多少丧事,看到家属难过他都会难过,所以吃不下饭。

另外,还有一句话也显示孔子以助丧为业。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孔子说,在外服事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事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做到了这些,我还在乎什么呢?

古人从官职退休之后,回到家乡可以穿着特殊的服装。孔子在外看到穿着公卿身份服装的人,就服事他们,以表示尊重。孔子的爸爸、同父异母的哥哥都过世了,“父兄”是指家族中的长辈。孔子说了出外及居家的态度,可见“丧事不敢不勉”也是指他每天的工作,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山东的冬天很冷,喝酒可以御寒,但是孔子绝不喝醉。这四件事情综合分析,说明办丧事是他每天的工作。

孔子在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也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教语文的老师往往都以朱熹注解为标准本,其实朱熹注解《论语》的错误不可胜数。朱熹解释这句话为:“孔子说,自己带着十束肉干来找我的,我没有不教的。”这口气就像家教班的老师,其实是完全误解孔子了。

“自行束修以上”是指什么?我查十三经索引,没有“自行……以上”的说法,但“自……以上”出现三次。除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另外两次都是“自生齿以上,皆录于版”。意思是,从长牙齿开始,才要登记户口。古代的医药不发达,新生儿死亡率很高,所以政府规定孩子一岁(长牙齿)以后,已经可以吃坚硬的食物,存活率较高,才办理出生登记。古代是在竹简上刻字,小孩出生立刻报户口,也许名字刚刻完就夭折。因此,“自……以上”只能用在这个脉络里,指年龄往上递增,几岁以上的意思。

cJOw9alSYJ30UOPGpsU2RK43V2WXqnRIlHvnPtHM.jpg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这本书里面,“自”出现二十次,有两个用法:一是作为“自己”;二是作“从”,有朋“自”远方来,是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若作为“自己”则只有一个用法,亦即反身动词的主词,主词、受词都是同一个人,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譬如,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老师是自己说自己。子曰:“忠告而善道(音“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交朋友要适可而止,不可自取其辱。“自”当“自己”时,是指“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毫无例外。

依据这两个证据,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指从十五岁以上,孔子是没有不教导的。东汉郑玄注解“束修”为“谓年十五已上”(《后汉书》),古代贵族子弟进大学,要送十束肉干给老师,就以“行束修”礼代表十五岁。古代不像今天有年历、月历,是用天干地支来计算,六十年一轮,最后什么都忘记了。问小女孩几岁,她一定说比去年多一岁;去年几岁?比前年多一岁;前年呢?就要回家问妈妈了。只能问她“及笄”了没,及笄就是女孩子十五岁,头发束起来准备嫁人。女孩子十六岁,就称作二八佳人。有个美国人把它翻译成“twenty-eight goodmen”。一位美国教授还误解了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他以为鸭子除了可以烤来吃,还是“先知”。由此可见,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没有那么简单。古代问男生的年龄,就要问“加冠”没,加冠是男子二十岁。也就是问,你到达某个礼仪上的年龄了吗?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得到很多人的教导,学有所成之后也回馈社会。这个答案清楚、简单而直接,也是孔子身为教育家的胸怀。

5bfmfhkCiR2PBUrr3c8yb0n7eZw49CUE3KKXQAoy.jpg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2018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合作媒体 机构
关于我们 产品介绍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